《心经》中的核心大法,一般人不知道 自愈哥 1年前 (2021-12-22) 3344浏览 《心经》是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 这部经典不仅给我们描述了成佛之后的美好,还告诉我们如何成佛的方法路径。 可是自愈哥看很多关于心经的解释,都没有指明最重要的点,也就是心经要传播的成佛之法没有讲,难道是解释者自己不知道吗? 如果是真的不知道,那真的是太可怜了,不仅误己还误人,其过大矣。 举个不恰当的比喻,在自愈哥看来这种行为就像买了一辆心爱的车,每天停在家里,欣赏爱抚车的造型美感,每天精心保养。 却从来没有驾驶过,不知道车只是用来出行的工具,驾驶的体验感才是最美的一样。 这种行为是不是很愚蠢呢? 当然,对一辆车我们不会这样对待它,但是对《心经》,非常多的人就是这样做的。 心经是一个工具 对于自愈哥而言,《心经》是提升自己,改变命运,实现生命价值的工具! 以下是自愈哥对《心经》的理解,不喜欢的朋友喷也没有关系。 自愈哥一直强调,一套好的理论的标准是要能够给看到的人自信与力量,而不是让人感到自己很渺小,自卑,然后觉得解释者很牛逼,盲目崇拜。 多啰嗦了几句,好,下面来看自愈哥的理解: 几乎所有的经典,最重要的,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开头几句,开头可以说是整部经典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如果开头理解有误,那后面的解释一定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心经也一样,心经第一句: 观自在菩萨 这句经典,自愈哥认为就是整部经典的核心,因为这句经典就是指引我们到达“智慧彼岸开悟成佛”的方法路径。 后面的内容都是说明如果你按照这个方法去实修、践行之后的经历、体验和收获。 在理解这句话之前,我们必须记住圣学一个最基本的观念: 人人本自俱足一切如来智慧德相,都是未来佛未来菩萨,现在也是,只不过现在是因为妄心而迷失的糊涂的愚痴的烦恼的佛(菩萨),简称迷了(弥勒)佛,也叫凡夫俗子。 一旦觉悟了,恢复本来面目的时候就是菩萨就是佛了。 怎样才能觉悟呢?才能回归本性呢?方法就是这一句观自在菩萨: 观,左边一个又,右边一个见,又见,时时见,天天见,表示这个方法我们要天天修、时时修才能到达智慧彼岸。 这个观不只是眼睛看的意思,而是指我们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与六尘(身外世界的色声香味触法)的接触; 自,自己; 经文把观和自放在一起,意思是我们要切断六根与六尘的接触,不要再用六根往身外去探求,向外求那叫欲望,那是“在此岸原地踏步”,永远不会“到达彼岸的”。 因为老子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 如果一味敞开六根外求,必将被妄想情欲所困,远离真相,生命堕落。 所以要“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要关闭六根,向自身里面去探求,向里求不要向外求,向里求叫做澄心遣欲,降服妄心,一念不生,自然证入菩提之境,到达彼岸。 关闭六根向内求,就意味着致虚极守静笃,行为上要闭关独处,止语静心,不与外界交往。 大家想想看,你可不可以每天跑到外面追名逐利,在跟别人打交道聊天做事的时候静心内观呢? 事实上,观察以前所有的大成就的修行者都是跑到高能量的名山幽谷找个没人干扰的地方独居、静坐止语,摄心修行,开悟之后才又到红尘中来传授自己经验讲法度众生放高利贷的。 在,存在;菩萨,已经开悟证得智慧的人,即到达彼岸的人。 整句经典的意思是:要成为一个真正觉悟的智慧的人(成佛菩萨圣贤真人),不要外求,要向内求,向内观照自己的身心,要关闭六根,切断外界的干扰,独处静坐,澄心遣欲,这样就会慢慢到达一念不生的寂静之境,与天地合一。 到那个境界的时候,就可以瞬间证悟、彻悟宇宙万物的实相,就可以对一切万有(物质世界)了如指掌,开悟解脱,成就终极智慧,摆脱幻境的迷惑与束缚,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快乐(极乐),才能在红尘中游刃有余。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行,实修践行,即独处静坐止语息念静心; 深,认真的按照方法持续内修到达很深的境界; 般若,最高智慧;波罗,彼岸;蜜,到。 整句意思是:当人们按照内观的方法,下功夫澄心遣欲,去坚持修行,深入到一念不生,寂静之境的时候,就会到达智慧的彼岸。 到达之后是怎样的境况呢?后面的经文继续说明: 照见五蕴皆空, 照见,像太阳照破黑暗,像明镜返照自己,瞬间一切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五,指的是眼耳鼻舌身,也指阴阳五行一切有形之物; 蕴,聚集的意思。五蕴指的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这五根所感受到的无形能量所聚集而形成的一切阴成形之物 空,是佛教里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很多人理解为无、什么都没有,现代科学家已经证明,即使是没有空气的真空也是不空的,里面有基本粒子,佛经里叫做临虚尘(微细到接近虚空的微尘也叫气)。 这里的空与色相对,所以空应该指的是无形的气即能量,而不是什么都没有。 科学告诉我们,物质就是看得见的能量,能量是看不见的物质,两者本质是一样,只是波动的频率速度不一样而已。物质的速度慢、频率低,能量的速度快、频率高。 一切都是能量和能量所化生,化生的一切有形之物又都不是固定不变的,祂一会有一会无、千变万化。 举个例子我们来体验一下空不空,有不有,无不无的状态: 你看雨后天晴,山头村落缭绕的云雾,那个云雾你说有还是没有?空还是不空? 你说有,待会太阳一照,云雾在哪里?你说没有,当下那一刻眼睛看得真真切切,不是有吗? 你说空,祂又实实在在挡住了你的视线,哪里空了?你说不空,走进去,确实空无一物,什么都没有。 所以,自愈哥认为佛讲空这个概念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站在能量与物质这个角度来说,这里的空指的是我们感知不到的无形的气能量,是相对物质而言的,是无形无相的有,不是什么都没有; 第二个意思是在能量的本性这个角度说的,这个空指的是万物(能量)的空性(中性): 无善无恶,无好无坏,无美无丑,无垢无净,无高无低,无方无圆——什么都不是又什么都是的特性。 本质不变而其显化的各种物质(相)却一直在变化,是时时刻刻都在变化,在固态、液态、气态之间变化,在有形于无形之间,动与静之间,阴与阳之间,五行之间不断的变化。 你不能定义祂是什么,因为祂时时刻刻都在变化中,这就是空性也叫无常。 就好像一张白纸一样,在不同的人笔下可以创造出不同的东西,这就是白纸的空性。 但是纸上所画的任何东西又都不是永恒不变的,会慢慢褪色腐朽消失,甚至被火一烧,又变成了最初的样子: 高速高频的无形无相的能量——一切的存在之物之相都是短暂不真的,是无常的,所以做人不要太认真太计较。 再深入来讲,画家是能量的显化,白纸也是能量的显化,画是画家在白纸上创造出来的显化。画家和画送到高温炉里,都会显化成最初的样子即无形的能量。 这就是能量的空性,空性就是不定性、变化性、可塑性。 所以,万事万物都要从这个角度去看待,去理解,那就不会被障碍、被困扰。 整句经典的意思是:像阳光照破黑暗,像明镜返照容颜,在那个时刻瞬间洞见到这个物质世界以及我们的眼耳鼻舌身这五根感受到的一切。 以及据此所产生的感受、思想、行为、意识都不是真实存在的,都是能量的波动显化,我们的肉身及世间一切有形之物其实都是流动不拘的能量在不停的振动而已。 发现这个真相本质,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呢? 度一切苦厄。 度,度脱、化解;苦,苦是痛苦,厄,围困。 整句经典意思是:知道了五蕴皆空的真相和本质,就知道我们所遭遇的一切的苦难和痛苦的感受也都是虚幻不真,是不断生灭,不持久的,无常的。 一切的苦难灾厄就像水波泛起的涟漪,都会过去,都会恢复原样,从而得到真正的解脱。 为什么呢?进一步说明。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指的是佛陀的十大弟子舍利弗; 色,指一切有形有相之物质;空,这个空相对色而言(有形有相的物质),是指无形无相的气能量; 在两千多年前,佛陀就已经知道了现代科学通过发明的高科技仪器才知道的“物质就是能量,能量就是物质”这一事实真相。 佛是怎么知道的呢? 其实中国的圣人老子告诉我们,澄心遣欲,天人合一,自然就知道了,这一点《清静经》讲的极为明白。大家去看看。 受想行识,指的是我们人这个生命通过五根与外部的物质世界接触产生的精神活动与结果。用概念表述则为感受、思想、行为、意识。 人通过六根接触六尘,摄受信息(眼睛看色,耳朵听声,鼻子闻香,嘴巴尝味,身手碰触,意识总结),心对这些信息进行识别并产生相应的觉知与意识,在这种意识支配下又产生了各种创造性活动即身语意的造作。 形象描述:你(眼根)看到一辆豪车(物质),眼睛把豪车的信息(形状款式颜色等)输入到大脑这是受;大脑对信息进行识别,产生这是一辆豪车的思想观念这是想(心起相); 然后不同的人对豪车会产生买或者不买的行为这是行;为什么买又为什么不买?如果买怎么买?钱不够怎么办?怎么赚钱来买?做什么事情来赚钱?这就是识。 整句意思是:佛告诉弟子舍利子,物质与能量,能量与物质的本质都是一样的,物质就是能量,能量就是物质。 能量一直在波动,连我们人与外部世界的交流(感受、思想、行为、意识)及交流产生的一切活动,创造的结果,其本质都不过是能量及能量的波动而已。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诸,一切;法,既包括一切万有,也包括上面所指的受想行识。这里的空指能量也指万物的空性, 相,本来的样子。本来的样子是没有生起和灭失,没有污垢和干净,没有增加和减少。 整句意思:舍利子,一切的现象(物质、感受、思想、行为、意识)都是能量及能量波动的显化,一切显化的相都是幻象。 从本质上、从最根本的层面讲是没有生起和灭失,也没有所谓的肮脏和干净,更没有所谓的增加和减少,一切都是个人的心在作用在分辨罢了。 例如一缸水,你用手搅动平静的水面,就会荡起一圈圈的涟漪,涟漪这个相是你给水施加了力,水产生波动而生起的,你不搅动,涟漪就没有了。 水(能量)本质没有变,水不仅可以产生涟漪,还可以根据环境温度变化有各种变相。例如冰及水蒸气。 人世间的美女、帅哥、豪车、别墅、美食、美景等等吸引人的东西本质其实跟那个涟漪是一样的,都是能量的阴成形。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明白了真相,所以,一切的变体(所有相):五蕴(物质,身体,感受,思想,行为,意识),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包括眼睛看到的有形世界以及头脑意识到的无形世界,从能量从根本上讲是没有的。 因为一切都是能量的波动,波动是永不停息的,波动产生的一切(物质、人及人的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眼睛见到的、心意识到的)还是波动,还是涟漪。 因此我们感受到的一切,所定义的一切都是虚幻不真的,缘起缘灭,是无常的。 照此推理下去: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我们的意识定义的所谓无明愚痴也是没有的,也就没有所谓消除无明愚痴后的大智慧。 甚至我们喜欢的生和恐惧的死也是假相,也没有所谓生的开始和死的结束。 大家网上看再生人的视频就知道。因为能量不灭,波动永在。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没有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五阴炽盛等8种痛苦(苦);没有一切有形之物的聚集(集); 没有一切美好之物的灭去与损失(灭);没有解脱痛苦实现涅槃的方法大道(道);没有所谓的波若智慧、解脱智慧和世间智慧(智)。因此,没有什么是可以得到的。 我们知道了这个真相,所以我们也彻底明白: 一切美好之物都如梦幻泡影,终将了不可得,所以也无所失去,因为我们本身也是能量及能量产生的波动创造的幻象而已。 一个涟漪想要占有另一个涟漪,不是很可笑吗?大家说呢? 最后总结: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菩提萨埵,菩萨的简称即觉悟的人;依,依靠。 意思是开悟成佛的人,必须依靠关闭六根、独处静心的方法,澄心遣欲,到达一念不生之境,才能证取无上智慧,到达彼岸,觉知一切不过是能量以及能量波动的幻化的真相,能如此的话我们会得到什么呢? 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知道了真相,所以心中再无对任何美好的人事物的妄想与牵挂,因为没有牵挂,没有得失心障碍,因此也没有由此产生的各种担心、恐惧、害怕的负面情绪,从此抱着无所求之心, 远离一切因为不知道真相,糊里糊涂而生起的妄心贪念(颠倒梦想),时时保有一颗清静、无求、无私、无我之心。 与整个宇宙大我合一,达到究竟极乐的涅槃境界,在红尘中、人世间秉持无为而为,三轮体空的心法态度布施行善,游戏人间。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三世诸佛:过去、现在和未来所有觉悟的人;阿是无的意思;耨多罗是上的意思; 三藐三菩提是梵文Samyaksambodhi的音译,指佛陀达到的无上智慧和真实境界,简称无上正等正觉。 整句经典的意思:过去、现在、未来所有觉悟的人(即佛),都是依靠这种方法,得到了无上正等正觉的智慧, 这种智慧就是知道了宇宙一切秘密,一切的本质都不过是能量以及能量波动造成的现象,因此而获得无上的智慧,彻底的解脱,终极的自由和快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 因此,我们知道了这个获得能量、开悟、解脱、智慧,到达极乐彼岸的方法,可以称得上: 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大神,巨大的能量;咒,教导;大明,彻底明白;无上,最高级、终极;无等等,无以伦比,没有比这个更正确的教导。 整句意思:这个方法是有巨大能量的,是可以帮助我们破除一切无明愚痴的,是最高级、最终极的无以伦比的正确的教导。 人们只要按照这个方法实修,就一定能祛除一切的痛苦灾厄,这是真实不虚的。 这个方法这么好,要怎么做呢?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说,在这里是广为宣讲、宣传、推广、普及的意思。 整句意思为:这个方法很好,所以要去宣说、宣传、推广、普及这个方法、这个教导、这个咒,让所有的人都知道,都赶快去实修。 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即:立即马上;揭谛的意思是:去、去经历、去体验;波罗揭谛的意思是:到达智慧、觉悟、极乐的彼岸; 僧,出家修行的人,即所有人,也含有行动的意思;菩提萨婆诃,赶快去,迅速到达智慧觉悟极乐的彼岸! 整句意思: 立即马上开始宣说:去吧,去经历吧,去体验吧,马上行动,赶快去到智慧、觉悟、极乐、涅槃的彼岸,大家赶快一起去实修吧,一起去到彼岸,获得这无上的智慧,获得大圆满、大成就啊! 最后的话: 古人说“道不可说,一说就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对任何一部经典,任何的法,每个人的因缘不同,心性不同,领悟不同,因此见解也不一样,没有高下对错之分,只有对读者自己帮助有几分。 因此在文字概念上辩论高下对错,绝对是愚痴的浪费时间与精力的行为,除非你认真的去实修,亲自照见五蕴皆空,否则永远也不能体验到《心经》描绘的那个境界。 就像你没有去过西双版纳,给你看再详细的资料,看西双版纳的纪实视频,如果你没有身临其境,你只是概念上知道而已。 也许你可以跟别人夸夸其谈西双版纳的美,但是却永远体会不到实际情况带给你的极致体验。 太多人学习经典,只是停留在字面上,概念上,大脑的想象上,这样哪怕你把所有经典全都装到脑袋里,那也是纸上谈兵,还是心有挂碍,心怀恐怖,颠倒梦想,终生不悟。 所以古人告诫: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与大家共勉! 分享到 0
文章评论(0)